清代:空前发展的湖湘文化(中)
人口的增长,自然会促进经济的建设与开发,大批移民的进入,实际上最大限度的开垦了湖南的荒地,使耕地面积显著扩大。加上注重兴修水利,注重耕作方法的改进,推广双季稻,又种植各种经济作物,使得清代湖南的农业生产发展超过了此前任何一个朝代。明中期民间流行的“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便一改而为“湖南熟,天下足”。其他手工业、矿冶业与商业以及交通,也都有相应的发展。并且在一些手工业部门,如岳阳地区的棉布生产行业,还出现了保买商,显示出资本主义萌芽的某些特征。 再次是教育的兴盛与两湖乡试的“南北分闱”,这是湖湘文化空前发展的重要因素。清代比明代更重教育,除恢复清初被兵燹的各地学宫和书院外,在康熙之嘉庆年间,又在全省各地新创建了71所书院。并且湖南在各府州县还广设义学,作为初级教育的场所。所有这些,使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 以前,湖南与湖北因同属一省,科举考试的乡试是实行两湖合闱。也称“南北合闱”。其结果,是湖南的名额多被湖北占去。这种状况,引起湖南士人的不满。后湖南地历任巡抚赵申乔等人多次奏请“南北分闱”,终于被清朝采纳,于雍正二年(1724)在长沙设试院,是年第一次单独举行了湖南乡试。 教育的兴盛与南北分闱,导致了湖南人才群体的蔚起。大约从嘉庆朝开始,湖南参加乡、会试的中试人数,便较之前代有明显的增加。据载清朝自顺治九年开科至道光二十年(1804)凡75榜(不包括咸丰至光绪朝),湖南成进士者达441人,中举者则达数千人。这无论如何是以前不曾有过的现象。清末郭嵩焘曾称道湖南国朝“人文远过元代”,洵非虚言。
清代:空前发展的湖湘文化(下)
能够体现湖湘文化在清代空前发展的还不仅仅是湖南在清代产生了一批重量级的科举政治人才,而且在思想学术上也有非凡的的人物及建树。这里首先要提到的是人所共知的衡阳人王夫之。
王夫之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史、百家之学以及释、道之学,都有研究并吸取,可以说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位巨人。其思想理论的核心仍是理学家的性理哲学。如在人欲论方面他提出并论证了“理寓于欲中”、“理欲皆自然”的命题,得出了“性者生理也”的结论;在知行观上,认为二者“相资互用”,不可分离,尤其突出了“行”在认识中的主导作用,摒弃批判了程、朱“知先行后”与陆、王“知行合一”的思想;在治学思想上,把性理哲学的探讨和经世致用结合起来,将理学的基本范畴加以新的阐发,使之适应并推动了明末清初实学思潮的发展,为经世致用提供了理论根据。在他之前,湖湘子弟所推崇德乡先贤是周敦颐;在他之后,道光年间他的著作由新化邓显鹤为之刊布流传,于是他便取代了周敦颐,成为湖南人所崇拜的新的精神偶像。他的出现,不只是结束了过去那种空疏的高谈理性不切诗实际的学风,更主要的是开创了一种将理学与经世致用结合的新的学风。于是,湖湘文化便因王夫之而发扬光大。
总之,由于学风的转变,道光以后,湖湘文化可谓鼎盛。除产生了一批前已提到的思想家、政治家外,接踵而来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作家成批的涌现。历史学家谭其骧先生惊呼:“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这种现象的成因,究其思想渊源,都与王夫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清代湖南除了王夫之这一思想学术巨人,其他值得提及的文化、学术、科技人物尚有经学家李文炤(善化人)、王文清(宁乡人)、王元复(邵阳人)等;文学家、诗人陈鹏年(湘潭人)、张九鉞(湘潭人)、唐仲冕(善化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