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上德之人
—— 敬天知命,勤而行之
从对道的理解、态度方面,老子把士人分为三类:上士、中士、下士;“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问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从悟性方面,孔子把天下人分为三等:中人以上,中人,中人以下;”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篇》)。所以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篇》)。孔子所说的”语上“的”上“就是性与天道;孔子有性和天道的思想,但是慧如子贡这样的得意门生,都未曾听孔子说起。
同时,从天赋和态度方面,孔子把人分为四类,”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篇》)。”生而知之者“、”上士“、”中人之上“,这些类人,才能更好参悟孔子所说的”性“和”天道“,也就是天人合一。
《大易·系辞传》说,“易简之善配至德。”“易简”,指乾坤的德之用,“易简之德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所以“配至德”,为至圣;“与天地合其德”,则成“大人”。
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道德经》第七十章),道理很容易懂、也很容易做到,但是,就有很多人听不懂,更不能去身体力行,就像下士一样,听完后只是哈哈大笑。
在《道德经》里,详细描述了上德之人与俗人的区别“……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同时老子指出”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也就是以一个人,要安安静静地修养自己,不要说什么都让人家知道,自己一步一步向上提升,从知识层面到道义面,然后到人心慈悲,最后把这些德都忘记。那你就变得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这时候你跟道就非常接近了。
孔子的学问,就是”一以贯之“、”忠恕“,依据天人合一的思路,性指人,天道为天,两者结合起来,就是天人合一。孔子认为行“圣人之道”者,要“敬天知命”,以德配天,达到与天地相通、天人合一的境界,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 灵”,赞天地之化育,天道之永恒,天地之无私,上天的生生之德使万物具有了 勃勃生机,而且各安其位,这是天对万 物的“仁爱”。
不同思想认知水平的人,对”道“的理解程度不同,因此,”闻道“后的态度,也各有不同。大易、老子、孔子都认为要以德配天、天人合一,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增加对”道“的感悟,成为”上士“呢?
第一,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天命”,知道“我是谁?”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带着使命而来,也就是人一生要去演出的剧本而来,要之道自己是谁?目前位于哪类哪等?(上士?中人?困而不学?)
但是,剧本只是底稿、只是大纲,至于剧情怎么发展?我们要成为自己剧本的导演,去增建情节,丰富形象,拍摄一个自己满意的结尾。
第二,要认清自己的毛病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盘铭》)在现实世界里,我们要时时检查更新人生剧本,找到与现实世界、与天道不合的地方,把这些不合的地方,当作病去治。老子说“知不知,尚;不知知,病。是以圣人不病也,是以不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病就是不知道道、却认为自己得道了,还到处去炫耀;而圣人为什么没有病呢,因为圣人有自知之明,把这些毛病看作自己的缺点、缺陷,时刻提防、戒备。而普通人认为这种毛病不是病,沾沾自喜,自夸自大,常常犯错,必然不断产生毛病。
第三,要修身近道,勤而行之,以德配天
如何达天德,成至德?“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以天地之心为心,生之机;以性智之智为志,率性”。要求自好,不要好名、好利;自有所好,然后“从吾所好”,自多处了悟人生,然后能“自度”;然后去做,认真去做,用功夫去做,“思之思之,鬼神通之”。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纯粹、精一),则其生物不测(测度)”、“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大学》说“修身在正其心者:……”、“人之所亲爱而辟焉,人之所贱恶而辟焉,……”。修身的途径是先端正内心,不因个人喜好爱恶而有所偏颇。
“道也者,须臾不可离,可离非道也。”既然人不可能远离道,那怎样才能看出这个道?
当我们面对任何事物的时候,
第一步,一定要提醒自己,一切都是身外之物,这样就不会对事或物过于执着;
第二步,客观地去了解这个事物地本性是什么。远离诱惑,端正内心,不产生主管地执着,保持冷静、客观、公正;
第三步,享受过程,不要去计较结果。
从道的立场看,它是在生养万物;从万物的角度看,我们都在依从道德规律,这就叫做“一体两面”,道是一种法则,也是一个生源;道生万物,又须臾都不曾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