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网弘扬传统文化,发布原创文学,散文,诗歌,随笔等,体现湖湘文化和乡土风情。草根网最新原创文字:
  • 修心(0… 我们不要轻易去判断说”对“或者“不对”,这容易陷入二分…
  • 修心(0… 天 无所不包 求同存异 西方的天就是上帝,就是God,…
  • 书法(5… 一、小篆的基本用笔与结体简述篆书贵婉通流丽,其点画最为…
  • 修心(0… 天良,仁前面说了天人合一是天人合德,天人合一、天人合德…
  • 书法(4… 一、小篆福小篆是与大篆相对而言的篆书,系秦统一文字后的…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Plus Linkedin Instagram YouTube Pinterest Tumblr VK WeChat Weibo
传统├湖湘文化篇

湖南地方大戏-湘剧、祁 剧、辰河戏、武陵戏、 荆河戏 、巴 陵 戏、 衡 阳 湘 剧、湘 昆

湖南地方大戏-湘剧、祁 剧、辰河戏、武陵戏、 荆河戏 、巴 陵 戏、 衡 阳 湘 剧、湘 昆
湘 剧
地方大戏剧种。民间旧时称为大戏班子、汉戏班子、长沙班子。“湘剧”名称最早见诸民国九年1920)在长沙印行的《湖南戏考》第一集。乾隆末年办的九麟科班为湖南最早的戏曲班。历代班社数百,五云科班和同春戏班影响最大。湖南解放后,省会长沙、湘潭、益阳、茶陵、涟源、等地建有专业剧团.
湘剧用中州韵、长沙官话演唱,曾称长沙湘剧。主要流行于旧长沙府12属县,也常去湘东、赣西演唱。高腔剧目较多地保存古老的原貌。最早的高腔源于弋阳腔,明代从江西传入。
湘剧风格有的粗犷、奔放,有的委婉、流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湘剧有高腔、低牌子、昆腔和弹腔(南北路及一些杂曲小调)四大声腔。现有传统剧目682个,以历史题材为主。其中弹腔剧目有500个以上,高腔剧目近百个。
新中国成立后,整理、改编、创作的剧目中,有《琵琶上路》、《打猎回书》、《五台会尼》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还有《拜月记》、《追鱼记》、《金丸记》、《百花公主》、《李三娘》、《金印记》等传统剧目和《山花颂》、《郭亮》、《玛丽娜一世》等一批现代戏影响较大。其中《琵琶上路》、《山鬼》等获国家级奖励;《拜月记》、《生死牌》还拍成电影;《追鱼记》曾被许多剧种移植。“文革”后期,当四人帮捧“白卷英雄”之际,湘剧针锋相对,演出了歌颂教师的《园丁之歌》。著名演员有徐绍清、彭俐侬、谭保成、丘吉彩等。
祁 剧
地方大戏剧种。俗称祁阳戏。起源于明代,流行于衡阳、邵阳、零陵、郴州、怀化诸地区和广西、赣南、粤北、闽西一带。 十九世纪中叶,祁阳戏影响日益扩大,湖南许多地方纷纷创办祁剧科班,仅祁阳一地,从清咸同年间到抗日以前祁剧科班达四十二个之多。曾培养出大批祁阳戏艺人,戏剧界誉称:“天下戏子出祁阳”。
祁剧有高、弹、昆3种唱腔。是丰富的祁阳民间小调与外来戏曲艺术融合的成果。分永河、宝河两派,唱白均用祁阳官话。传统剧目940多个,音乐曲牌1079支,80%的剧目用弹腔演唱。
祁剧音乐高亢、激越。高腔曲牌有南、北、大、杂的区别,演唱咬字注重单、双、空、实。祁剧弹腔也分南北二路,南路受宜黄戏,徽调的影响较大。祁剧过场音乐分大小牌子两类,大牌子曲调丰富,用以渲染气氛和情绪;小牌子曲调轻快,流畅,用以表现动作和思想盛情。
祁剧表演粗犷朴实,富有山野气。也有一套别具风格的传统表演程式,对“亮相”、“开衫子”、“出手”、“出脚”,都有严格要求。表演动作要求“归子午”,即眼睛、鼻子、胸膛、手指、脚尖的动作目标的一致性。同时还有变脸、打叉、翎毛功、罗帽功、紫镏金冠功等不少特技与绝招。
建国以后,祁剧艺术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抢救、发掘了200多个失传剧目,整理了《昭君出塞》、《闹严府》、《牛皋毁旨》等上百个优秀传统剧目。历代名艺人,生行有萧盛保、王文松、艾元松等;旦行有小癞子、胡春凤、李福祥等;净行有王金奎、毛太满等;丑行有胡春阳、邱吉彩等;乐师有蔡春生、刘炎卿等。
辰河戏
地方大戏剧种。主要流行于怀化地区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并及于黔东、鄂西、川东南部分地 区。清乾隆、嘉庆年间即有职业班社。分高台班(舞台演出),矮台班(木偶戏)和围鼓堂(坐唱)三种演唱形式。建国后,溆浦、沅陵、辰溪、芷江、泸溪等县建有专业剧团。1955年定今名。
辰河戏以高腔为主,兼有低腔、昆腔、弹腔。旧时称“高腔班”。十九世纪引进弹腔,后又受常德汉戏影响,加入了汉剧艺人和剧目。声腔以高腔和弹腔为主,传统剧目中有许多整本高腔戏。弹腔则由南北二路组成,属于板式音乐,南路深沉柔和,北路明朗活泼。
辰河高腔源于弋阳腔,融入湘西民歌、号子、傩腔而成,音乐为曲牌联缀体。早期演唱时,一人启口,众人帮和,其节以鼓,不托管弦,辰河戏高腔颇有特色。它以唢呐代替人声帮腔,即高亢、粗犷,又饱和、浓郁,起到人声难尽的妙处。
辰河戏表演艺术朴实、化妆简单,无成套武功。至今乐师仍保留着古老的“圈腔点板”记谱法。角色行当分生角、小生、旦角、花脸、丑角五大行。擅长表现悲剧。高腔传统剧目中,保留了较多明清传奇剧本,以擅演目连戏著称。
辰河戏有高腔剧目183个(其中包括6个连台大本戏),是湖南保留高腔剧目最多的剧种。另有弹腔剧目350个。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破窑记》、《李慧娘》、《烂柯山》、《周仁献娘》、《金玉记》等,创作的现代戏有《寡妇链》,影响较大
武陵戏
地方大戏剧种。俗称常德班、沅河戏,亦曾叫常德湘戏、常德汉剧,1986年定今名。武陵戏流传于洞庭湖区和辰水、沅水、澧水流域,亦远及鄂西南、川东、黔东。历代戏班有天元、瑞凝、文华、同乐四大名戏班和文华等名科班。
武陵戏先有高腔、昆腔,间有秦腔和苏腔,后融合弹腔,直到十九世纪中叶,弹腔汉剧班一统天下。武陵戏具有浓厚的常德地方色彩,表现在唱腔中大量运用当地民间音乐,腔尾部分融合了常德地区的劳动号子音调(如沅水号子),唱腔与常德地方方言声调结合一起,采用中州韵与常德方言声调结合的舞台语言。
武陵戏唱腔以弹腔为主,基本腔式、板式,与京剧皮黄大同小异。乐器以土、苏、京三套锣鼓结合使用。表演重做功,火辣凝重,讲究内、外“八大块”的基本功,以此塑造各种人物性格。
常德汉剧现存的传统剧目有450余个,多杀伐战斗题材,其中高腔剧目只30个,弹腔剧目占90%以上,弹腔剧目又分共同能演出的“江湖戏”,以及不同各班自具风格的“一家戏”。“一家戏”从剧目内容到表演、音乐都有它独特之处,为汉剧艺术特色的形成作了贡献。整理的《思凡》、《祭头巾》等传统剧目和创作的现代戏《发霉的钞票》等剧具有较大影响。

荆河戏
地方大戏剧种。旧称上河戏,1949年后一度称湘剧,1954年定今名。
大约在十七世纪初期,荆河戏在邻近湘北的宜昌、沙市兴起,十八世纪九十年代传入湘北,影响日益扩大。清咸丰、同治以来,班社大为发展,可考的科班67个、戏班52个,以同乐、三泰、同福、松秀等班最有名。二十世纪初,湘北城乡荆河戏班有数十个之多,影响越来越大。1949年后,石门、澧县、津市、临澧和湖北石首等县建有专业剧团。
荆河戏以弹腔为主,兼容昆、高等腔。舞台语言以中州韵结合澧县、津市地方语言而成。保留下来的传统剧目有542个,多杀伐打斗题材,看家戏有“三杀”、“五图”、和“十二山”等。角色分生行、小生、旦角、老旦、花脸、丑角等六行。利用各种板式以表达非常悲苦的情调。乐器的特点在于土锣音调变化多,别具风味。须生多用沙喉咙,旦角利用假嗓子,小丑、老旦用本嗓。表演重做功,亦讲究内、外八块功夫。“内八块”是表现吉、凶、祸、福、喜、怒、哀、乐八个方面的内在感情;“外八块”是练就云手、站档、踢腿、放腰、片马、箭步、摆裆、下盘八种外形程式。
民国以来,有黄绩三、许宏海、瞿翠菊、彭化万、张申华、滕和瑛、胡醉趣等名艺人。建国后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反武科》、《寒江关》、《双附马》等,新编历史故事剧有《法场拜相》、《程咬金招亲》等,创作的现代戏有《喇叭树下》、《状子》等具有特色.
巴 陵 戏
地方大戏剧种。习称巴湘戏,又叫岳州班。1952年定今名。流行于今岳阳市所辖6县和湖北通城、监利、江西修水、铜鼓等地。
巴陵戏明末形成于古岳州(今岳阳,旧称巴陵)一带,清末处于鼎盛时期。出了远近闻名的“巴湘十八班”、“巴湘十八块牌”,涌现了一大批业余班社。
巴陵戏以弹腔为主,兼唱昆腔、杂腔、小调,用中州韵湖广音结合湘北方言为其基本舞台语言。传统剧目有420余个,多取材于历史演义和话本,部分剧目从元明杂剧、传奇演变而来。习惯上分为整本、半本、折子、小戏四类。它的特点为半本戏多,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小调多。
巴陵戏的音乐,分声腔和伴奏音乐两部分。声腔又分昆腔、弹腔和杂腔小调。伴奏音乐包括唢呐牌子、丝弦牌子和锣鼓经等,用“九根弦”伴奏,夹在弹腔戏内里,和谐协调,弥补了弹腔表现生活情趣不足的弱点。
巴陵戏的表演艺术特别注重人物性格刻画,有一套较为完整的传统表演程式,形成了既粗犷朴实,又细腻生动,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表演艺术注重“内八功”、“外八功”。名艺人中,乾隆年间的李翠官,驰名湘鄂;稍后见于记载的有高秀芝、贺四、黄升福等;近代有杨和凤、丁爱田、许升云、胡永发、苏来保等。
建国后,巴陵戏曾整理演出《打严嵩》、《九子鞭》、《夜梦冠带》、《打差送粮》、《三审刺客》等三十多个优秀传统剧目,创作演出了《何腾蛟》等五十多个历史剧和现代剧。至今仍然是滨湖地区群众喜爱的地方剧种。

衡 阳 湘 剧
地方大戏剧种。旧称衡州班子,也曾称衡阳汉班。主要流行于湘南东部一带,并及江西永新、广东乐昌等地。兼有高、昆、弹3种主要声腔及杂腔、小调,是保留昆腔剧目最多的剧种。
十六世纪末叶,衡阳即盛行昆腔戏曲,衡州人的土音土调逐渐融入昆腔、高腔和弹腔,成了衡阳“汉调”。其高腔系江西弋阳腔由江西吉安经永新传入衡阳演变而成。弹腔(也叫“南北路”)传入时间约在清咸丰年间, 抗日战争前期,衡阳一度成为文化活动中心,衡阳湘戏班也较活跃,这时才定名为衡阳湘剧。建国后,政府把流落江湖的几个衡阳戏班组成了衡阳市湘剧团和桂阳县湘剧团,通过改戏、改制、改人,衡阳湘剧才正式以一个独立的剧种,加入湖南地方大戏的行列。
衡阳湘剧保留下来的传统剧目有500个左右,最著名的是黄(黄金印)、青(青梅会)、红(红梅阁)、绿(绿袍相)、白(白兔记)五大本戏。现存昆腔曲牌约有300支左右。高、昆、弹3类剧目具有不同的表演风格,高腔古朴,风格接近湘剧,昆腔细腻,舞蹈性强,弹腔程式较多,宫调严谨,曲牌成套,表演唱做并重,以着意刻划人物取胜。
整理改编传统戏《醉打山门》、《雁门关》、《打碑杀庙》、《贺府斩曹》、《牛皋招亲》等颇具影响。历代名艺人有王玉祝、蒋寿钧、谭松云、周法伯、潭松月、谭保成等。

湘 昆
地方大戏剧种。源于明代昆曲,流行于湘南桂阳、嘉禾、新田、宁远、蓝山、临武、宜章、郴县、永兴、常宁等县,以桂阳为活动中心,故又称“桂阳昆曲”。1957年定名为湘昆。最早有桂阳集秀班。清乾隆至民国初年,繁衍了十多个昆腔班,多以“文秀”二字命名。
湘昆在民间世代流传,经过千人万口的演唱和变革,与本地语言相融合,并接受祁剧、湘剧影响而形成具有湘南地方色彩的昆曲。清末至民国年间,湘昆曾一度衰落。1956年以来经政府的扶植,获得新生。
湘昆剧目多系故事情节完整的明清传奇,现保留了40多本大戏和一批折子戏。表演艺术既保持了昆优美、细致的传统风格,又具有粗犷豪放的地方特色。吐字行腔以湖广音韵的湘南话为标准,唱腔高亢质朴,按腔随字走、字领腔行的规律。其音乐场面,融合了地方戏曲音乐,参用祁剧的锣鼓和节奏,唱武戏多用大锣大鼓,文戏用低音小锣。伴奏乐器至今还保留有明代相传的“怀鼓”和“提琴”。表演应山区草台演出,形成了粗犷中见细腻、豪放而不失优美的风格,旋律较快,而且带点泼辣的山野味。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武松杀嫂》、《连环记》、《荆钗记》等,创作的现代戏有《腾龙江上》等,均反映较好。近年来,新编古装戏《一天太守》,已拍成彩色影片,改名《疯秀才断案》。名艺人有谢金玉、张宏开、萧文雄、萧剑昆、匡升平等。

Leave a Reply

草根网文章标签(TagCloud)

湖湘文化 心情 生活 人生 农业研究 职场 农业 YY 诗歌 碎碎念 工作 武汉肺炎 2019-nCov病毒 散文 历史 人物 易经 随笔 历史的教训 周易 乡土 社会 电视剧 现代农业 学习 修心 亲情 书法 管理 电影 小说 农业政策 乡村振兴 风语者 风筝 读易 观点 政策 新冠疫情 写作 公文 大易 古代人物 那些年,这些人 节日 疫苗 狙击手 爱情 杂评 朝鲜战争 新年 新冠疫苗 文化 心路 工商管理博士 回忆 一号文件 2023 历史人物 博客 草根网 高考 高中 课程 读史 袁隆平 花鱼 研究 相互宝 理发 爱好 湖湘名人 湖南农大 港剧 母亲 核酸检测 杂记 杂交水稻 日记 日常 新冠状病毒 故乡 心态 影评 岁月总结 家里蹲 家庭 天命 国学 加强针 办公室 创新 农业评估 写字 光阴 传统 价值观 人才 乡愁 2021 2019新型冠状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