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湖南人的精神)
5.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创新意识
湖湘文化中蕴藏着一种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创新精神,湖湘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与这种精神是有密切关系的。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湖湘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文化融合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实现:其一,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合。如上古时代以舜为代表的华夏文化与三苗文化、先秦时越文化与楚文化以及及后来湖南境内汉、苗、瑶、回、土家等民族之间的沟通与融合。其二,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合。这里所说的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合,既包括湖南内部不同的地域文化,也包括湖湘文化与中国其他地域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合。其三,不同学派之间的沟通与融合,如法家、道家、儒家以及佛教与道教、宋学与汉学之间的沟通与融合。其四,湖湘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合。
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才能创新。比如屈原,他的诗歌创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和一座高峰,而他最出色的作品则是在湖南完成的。当屈原从湖北来到湖湘大地时,面对的是一种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几乎全新的异质地域(也可说是民族)文化,他的作品深受这种文化的影响已是研究文学史学者的共识。由此看来,屈原诗歌的伟大成就正是湖湘文化中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沟通融合的成果。又如北宋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他也是湖湘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他能开创一个新的学派,与他能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是分不开的。周敦颐立足儒学而又大量吸收、融合佛教与道教的思维成果,其思想体系从理论构架到范畴、命题,都有对佛道之学的改造、利用。周敦颐之所以被后世尊为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主要是因为其援佛、道入儒,并能会通诸家而推陈出新。 南宋时期,胡宏、张栻等学者以碧泉书院、岳麓书院为基地著书立说授徒讲学,形成了盛极一时的湖湘学派。湖湘学派的一个重要的学风特点即兼收并蓄。胡宏并非湘人而是闽人,他和他的父亲胡安国开创了湖湘学派,这与他们能广泛汲取其他理学学派的思想是分不开的。胡宏的学生张栻曾与朱熹、吕祖谦等学者以书信的方式就理学的一些学术问题进行过广泛的讨论,并与朱熹有过著名的“朱张会讲”,开创了不同学派会讲的先河; 张栻在本体论、心性论、修养论等许多方面接受吸收了朱熹、吕祖谦等人的观点。后来的岳麓诸儒也不囿于学派门户之见,择善而从,力求兼取众家之长。在岳麓书院讲坛上,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学派的学者都能够放言高论,传播其学说。这种状况与当时其他一些学派之间互相排斥、壁垒森严的情形形成了鲜明对比,显示了湖湘文化和湖湘学派的博大胸怀。 明清之际王夫之集千古之智众家之长,对传统儒学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总结,还对佛、道两家进行深入考察研究,将各家融冶会通,从而别开生面,把湖湘文化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哲学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近代以来,随着湖湘文化向近代的转型,其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创新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以魏源、曾国藩、郭嵩焘、谭嗣同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湖湘学人面对危机四伏的社会局面,莫不试图有所作为以拯危局。他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清醒地意识到必须超越传统,积极向西方学习,实现国家的近代化。魏源大胆突破“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曾国藩将“师夷”的主张付诸实施,筹办洋务,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郭嵩焘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节,对西方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科学技术进行了深入的考察研究,并且不怕冒天下之大不韪,大力宣扬传播西学。维新志士谭嗣同则以“通”为思想学术宗旨,熔铸古今,萃取中西,全方位地吸纳中国传统的儒、墨、道各学派及佛学、西学的思想,建构了其《仁学》思想体系。
以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等为代表的一批现代湖湘文化杰出人物,他们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实践融会贯通,创立了中国革命的理论,从而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这更是湖湘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创新精神特征的最好体现和伟大成果
本文资料来源于聂荣华、万里主编、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湖湘文化通论》
草根网文章标签(Tag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