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之路(1)适度规模农业企业盈利了,农业才有希望
某公司为了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产业链,建设了13个生鲜连锁店和1个600亩的蔬菜生产基地。其中基地投资近2000万元建设了占地150来亩的钢架单棚、7000㎡的高等级智能温室,基地建成后,采用了承包的经营模式,年经营收入居然没超过30万元,全靠政府补贴度日。13个生鲜连锁店半年后因亏损严重就逐渐关停,一年内亏损近500万元。 同时,在农村,农民单纯从事种植或者养殖,根本无法养家糊口,所以家庭主要劳动力都成了农民工外出挣钱,留在农村的也必须便在周边打工边种田或者养殖。
既然企业和农户都不能单纯依靠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盈利,那就意味着我们的农业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也就意味着我国农业产业政策在执行中出现了偏差。比如粮食安全是也国家战略,有省长负责制的米袋子工程,也有市长负责制的菜篮子工程。但事实上,农业出现了两极分化,一是社会资本的恶性涌入、以圈地为主的所谓规模化农业,造就了大地主和失地无产农民,二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不是为了市场交易,而是自给自足。虽然十几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年年关注农业,但是农民真正从农业政策里获利并不多,也就是增产并不增收。根源在哪里?值得政府高度重视。
目前很少有真正赚钱盈利的纯农业适度规模企业,真正做农业的企业都是在熬,特别是哪些从事农业种植、养殖类的小企业,某公路周边有八十多家基地,没有一家不靠政府的补贴,都是水深火热。根据过往经验判断,农业做不起来的原因可能有:
一是在政府政策的刺激引导下,在政府的规划大棒下,社会不良资本一窝蜂疯狂涌入,原本就盈利能力孱弱的农业就没利润可言了,企业、合作社都是为圈钱圈地而存在,抢走了原本属于农民的饭碗,形成了劣币驱良币恶性效应。
二是政府资助资金被伪农业企业给分刮了,拿到大额资助不是真心做农业的,真正做农业的却拿不到什么补贴,项目资金讲究的是人脉资源,哪些实力雄厚的社会资金自然协调活动能力强大的多。公权力不为人民服务,当权者人在衙门都不愿修行,于是滋生了腐败,导致了钱补贴了,却没有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
三是农产品定价体系有问题,特别是一些社会资本大鳄恶意搅局,造成农产品价格走向两个极端。农产品价格看起来涨了,但是生产资料、人力成本、销售成本也跟着飙升,反而赚得更少。
农业要发展,必须保证小微农业企业也就是适度规模农业企业都能盈利,政府在招商引资农业项目时,充分利用国家农业补贴扶持政策,对投资企业的资金、人才、科技、市场网络等方面严格把关,编制农业项目投资基本标准,启动准入制度。
重点做好:
一是减少行政导向,识别、限制、驱逐劣币,建设兵团、农垦的模式值得创新借鉴,只有完成第三次土地革命,农业才有希望。同时以科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淘汰一批伪农业企业,发展生态农业,企业做企业该做的事情,不跟农民抢饭碗,把农业种植端的利润还给农民,企业延长产业链,通过加工销售产品、通过品牌来赚钱。遵循高效(高经济效益、高营养效益)、绿色(环境友善、循环经济)、多功能(生产、生活、生态)的产业理念,构建三农新模式,整合各方资源,解决三农问题。
二是改革、统筹整合涉农资金,特别是补助方式,务必把公权力关进笼子,加大项目资金补助透明度,引入第三方项目管理平台进行重点管控。当前农业主要是基础建设成本、流通销售成本过高,政府应加强农业基础和农业公益补贴。特别是为预防强人脉关系企业的圈钱行为,农业企业投资项目建成三年后开始给予财政补贴。
三是改革农产品价格定价体系。当前农产品价格体系中都以大米、鸡蛋、猪肉等价格为基准,农药肥料也都紧跟大米、鸡蛋、猪肉等价格基准,导致农产品不管涨多高,大部分农业生产企业都没钱赚。所以政府应不控制农产品基地批发价格,通过价调基金补贴市场销售价格,通过市场终端控制农产品价格体系,从而实现农民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