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魏晋:汉文化特色的楚文化(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早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其突出表现是以世家豪华为代表的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庄园经济得到了充分发展。在湖南地区也同样出现了一批世家豪华,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广占田地,私募佃客,部曲,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当时反映世家豪意识形态的清谈玄学之风在湖南也盛极一时,所谓玄学,即《老子》、《庄子》、《周易》三玄。清谈玄学就是对“三玄”的研究作出解释。湖南当时颇有名气的清谈家和玄学家有泉陵(今永州)人刘先,长沙人虞授、邓粲,武陵人潘京、伍朝、龚玄之等。他们都崇尚“老庄”,提倡“安于陋巷”,“避世山林”,终身隐而不仕。
由于崇尚“老庄”和清谈玄学之风的盛行,与之相近的道教在湖南得到广泛的传播。道教的主要据点在南岳衡山,衡山的祝融峰有南岳观,西晋太康八年(公元287年)所建。在其他地方的著名道观有巴陵的青霞观,醴陵的登真观等。
佛教传入湖南也在魏晋之际,湖南最早的一座佛教寺为麓山寺,建于西晋初年。稍后又有巴陵君山寺、圆通寺、桃源净照寺、衡阳上圆寺、衡山衡岳寺,攸县证果寺等一批佛教寺庙的出现。
魏晋南北时期湖南在文化学术上已经有所表现。东晋耒阳人罗含所著《更生论》是湖南最早的哲学著作。三国时湖南的著名文士有丞阳(今衡阳)刘巴、湘乡蒋琬和长沙人桓阶。刘巴还作过蜀国的尚书令,蒋琬作过蜀国的尚书郎与大将军,可以说是当时中央一级的官吏。湖南人最早崭头露角,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在东汉时有耒阳人蔡伦(任中常侍)、桂阳人胡腾(任窦武佐治属官)、泉陵(今零陵)人蒋晋(任尚书郎)和刘优(任尚书右仆射),到魏晋时期则为刘巴与蒋琬。到南朝时,湖南文学上的杰出人物有澧州人阴铿与车胤。此外,邓粲还是东晋时著名的史学家,罗含既是哲学家又是地学家,南朝时著名的地学家尚有武陵人黄闵与伍安贫。
湖南的文化学术从秦汉到魏晋,虽然较之以前有了进步,但在全国范围内估量,其总体水平还不高。据有关学者统计,西汉出书282种,湖南仅1种,《汉书》所载士人510名,无一出于湖南;西汉私家教授和五经博士人数湖南均为零。东汉出书568种,湖南仅2种;《后汉书》列传中士人990人,湖南仅4人;东汉私家教授213名,湖南仅有一人,五经博士人仍为零;汉三公九卿302人,湖南仅有三公2人。三国时期,《三国志》列传中士人625人,湖南仅9人。西晋出书649种,湖南仅1种;将相大臣和辟雍学士人数均为零;《晋书》列传中士人中湖南亦仅16人。南朝时期《宋书》、《齐书》、《梁书》所含列传人物中,湖南人物分别只有1个,《梁书》中也只有2个,《隋书》中竟然为零。上述这种状况可以理解为是从东汉末年以来,湖南在将近三个半世纪的分裂割据中长期与中原脱离联系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