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数湖南人
有个笑话说中国人打架:西藏人是光打不骂,看着你不顺顺眼就打,打后扬长而去;上海、江浙人是光骂不打,虽然口口声声说老子揍你,但骂几个小时就是不动手;山东人是先打后骂,开始打了一场,后面要求对方报上名来,报名后马上跳下马来,双手抱拳,口呼:久仰大名,如雷灌耳,有点不打不相交的味道;湖南人是边骂边打,兼有南方人的嘴和北方人的手。
湖南历来自然灾害不断,忧患意识强,屈原、贾谊、范仲淹等在湖南成名的外省人都有浓烈的忧患色彩,无疑给湖湘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忧患文化的底蕴。气候潮湿,气候恶劣而极端:冬天湿冷(北方人感到湖南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难过)夏天炎热(长沙是四大火炉之一),脱下棉衣穿背心,自然灾害频繁(水灾是湖南的最大隐患),养成特殊的忧患意识。
喜欢吃甜食可能是人类(尤其是儿童)的天性,但尤其是江浙及上海人喜欢吃甜食,可能是历史上也只有这些地方有吃甜食的条件(别的地方连苦菜都吃不饱) 。但就象王朔所说,太舒服的生活就像糖一样,快感止于口腔,第一口很容易接受,吃下去,一直吃,就不免发腻,嘴里发黏,唾液变酸,胃口也倒了。太甜的文化是没有嚼头的,能产生通俗小说,但就是产生不了名著。能使大人成瘾的东西都不是甜的,烟酒茶辣椒什么的,总要带一些刺激性。小孩喜欢吃甜食,代表小孩的肤浅。
湖南食物辛辣无比,文化也有辣椒的味道,开始口感可能并不好,但久后就会觉得辣得过瘾。近代中国内忧外患,湖南文化才异军突起,有人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多是湖南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有几个不是湖南人”?确实,自从曾国藩、左宗棠以来,湖南一直人才辈出,邵阳的魏源呼吁“师以夷技以制夷”,浏阳谭嗣同变法殒身;新化陈天华想以“猛回头”、“警世钟”唤醒国民,后来干脆在日本投海自杀,以此激烈的行为唤醒国民;辛亥革命的二号人物黄兴,7岁骑在父亲头上考秀才、推翻袁世凯的帝制的邵阳蔡锷将军,也与陈天华一起魂留岳麓山;辛亥革命的另一功臣、曾任总理的熊希龄,以及首次尝试在中国实行议会制的宋教仁等也是湖南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湖南精英更是举不胜举(如刘少奇、彭德怀、粟裕、贺龙等);抗日战争时当时中国将亡,国际社会一片悲观,但一位美籍华人撰文说中国决不会亡,因为湖南人还没有死光,只要有一个湖南人中国就不会亡。台湾义士连恒(台湾副总统连战的爷爷)写诗:楚虽三户能亡秦,后来果然日本是在湖南被打败的,抗日的最后一战(非常关键一仗)是湘西一支地方武装打的;这次参选台湾总统的宋楚瑜也是湖南湘乡人,台湾国民党未来希望所在、现任台北市长马英九也是湖南衡山人。中国历代好战的地方是楚国和秦国,清末起一直就有“无湘不成军”之说,现在军中湖南军官占了相当比例。并且以后是现代化战争,设在湖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将发挥重大影响。有人说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将湖南人性格写死火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且这句话刚好悬在湖南的北大门的风水门槛上(岳阳楼上)。改革开放之初,湖南浏阳胡耀邦在邓小平支持下拨乱反正(89年六月我曾到胡耀邦浏阳的家里,他的哥哥和嫂子给我做了顿中饭),现在敢为人先的也是湖南人朱镕基。
湖南三面环山,只有北面是平原,形似簸箕,连水的流向都与外省相反,湘、资、沅、澧都从西南流向东北。北方的政治气候顷刻即到湖南(中间的河北、河南、湖北可能都没有觉察到),南方的改革致富的春风却迟迟吹不到湖南,现在湖南人都还是靠到沿海打工赚点小钱。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长沙岳麓书院的大门上有一副对联:唯楚有才,于斯为甚。但词典上也有“楚才晋用”一词,确实湖南人很少有在湖南本地成名的。湖南人性格骠悍,需要有所监督(或者民主监督,或者上级监督)才能充份发挥,否则可能导致独断专行,毛泽东和朱镕基就是两个相反的例子。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网络版 水寒 200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