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教育的发展阶段之岳麓书院——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1、开宝九年(976年),在刘鳌的倡议下,潭州太守朱洞把僧人兴办的学校扩建为书院,岳麓书院诞生,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文教基地。岳麓书院不是官学,但一开办就受到官府的支持和帮助,形成了岳麓办学的一个特点。
2、999年,潭州太守李允则重新扩建书院,标志着岳麓书院讲学、藏书、供祀三个组成部分的规制已经形成,以及学田设置的开始,从而奠定了书院的基本格局。讲堂是老师讲学论道的地方(书院的中心地位);斋舍除供学生住宿外,又是平时读书自习的场所;藏书楼为书院的惟一楼阁建筑,有时又称为“藏经阁”、“尊经阁”、“御书楼”,显示书楼在书院的崇隆地位。
讲学、藏书、供祀的基本规制,又被称为书院的“三大事业”。
3、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周式任岳麓书院院长,他是见于岳麓书院史志记载的第一位山长(院长)。周式曾受到宋真宗的召见,并得赐“岳麓书院”匾额。北宋后期,被纳入“潭州三学”的教育体制之中,岳麓书院为最高学府。
4、南宋书院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理学思潮和书院制度的密切配合。
张栻(四川绵竹人)主教岳麓书院,并撰写《岳麓书院记》。
“朱张会讲”——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不远千里从福建崇安启程,来到长沙与张栻探讨学术问题,“三日夜而不能合”,“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成为学术史上一段佳话。
朱熹简介:朱熹,祖籍江西,生长于福建,是集理学之大成者,他的《四书集注》成为后世科举必读之书和标准答案(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主持白鹿洞书院,并为岳麓书院颁布《朱子书院教条》。
5、明代。
王守仁,又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因触犯大监刘瑾而被贬,曾在岳麓书院宣讲心学理论。
明代末年,东林学派高世泰、山长吴道行讲学岳麓,以及王夫之肄业岳麓。
东林学派的基地是无锡东林书院,顾宪成、高攀龙讲学其间,提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6、清代再兴。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春,御书“学达性天”遣送至山,享受同等殊遇的还有白鹿洞书院及周敦颐、张载、程颢、邵雍、朱熹祠七处。
1743年,湖南巡抚蒋溥上疏请求乾隆赐额,乾隆御书“道南正脉”,以表彰书院传播理学之功。
书院官学化使书院自由讲学研讨学问等内在精神受到损害,但又使书院获得了稳定的经费和地方官府的支持。
7、学制变革。
1903年,湖南巡抚赵尔巽奏请改岳麓书院为学堂,并将由时务学堂改制的高等学堂迁入,合成湖南高等学堂。
岳麓书院—湖南高等学堂—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湖南大学成立—1949年长沙和平解放,首任校长为李达—1950年毛泽东手书“湖南大学”额—1959年恢复湖南大学,迁出湖南师范学院—1988年国务院确定岳麓书院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岳麓书院的文物古迹。
(1)大门:宋真宗“岳麓书院”御匾。
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上联出自《左传》:“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下联出自《论语》:“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二门:“名山坛席”:
纳于大麓;藏之名山。(衡山72峰,回雁为首,岳麓为尾。)
清代山长罗典: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
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
(2)讲堂。讲堂位于书院中心位置,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书院的核心部分。讲堂檐前悬有“实事求是”匾,是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撰。
大厅中央:一为“学达性天”,康熙御赐(1687年)。学达性天是指人通过对天理的学习体悟,可以上达于天命、穷尽天理、恢复天性,进入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为“道南正脉”,乾隆所赐(1743年)。福建学者杨时到洛阳向程颢、程颐兄弟学习理学,老师目送他说:“吾道南矣”。理学传播由周敦颐——二程——杨时——胡宏、张栻。“道南正脉”实际上是乾隆皇帝对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的最高评价。
(3)御书楼:今天的御书楼仍然作为图书馆供书院教研人员及其学生使用。
(4)祭祀部分。
★ 文庙,原称孔庙,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因称孔庙为文宣王庙,康熙皇帝亲撰“万世师表”匾。
★ 濂溪祠—周敦颐。
★ 四箴亭—程颢、程颐。
★ 崇道祠—朱熹、张栻。
★ 六君子堂—朱洞、李允则、周式、刘珙、陈刚、杨茂元。
★ 船山祠—王夫之。
(5)岳麓书院学规
时常省问父母 朔望恭竭圣贤
气习各矫偏处 举止整齐严肃
服食宜从俭素 处事毫不相干
行座必依齿序 痛戒讦短毁长
损友必须拒绝 不可闲谈废时
日讲经书三起 日看纲目数页
通晓时务物理 参读古文诗赋
读书必须过笔 会课按刻蚤完
夜读仍戒晏起 疑误定要力争
聂荣华、万里主编、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湖湘文化通论》
草根网文章标签(Tag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