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湖南人的精神)6.自强不息、坚韧不磨的奋斗精神
钱基博先生曾说:“吾湘之人,厌声华而耐艰苦,数千年古风未改。惟其厌声华,故朴;唯其耐艰苦,故强。”钱氏所言湖南人不畏艰苦的精神风气,就是指自强不息、坚韧不磨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确为湖湘文化中“数千年之古风”。
往上追溯这“数千年古风”,必须提及尧舜时代的三苗。三苗是蚩尤九黎的后裔,他们原本生活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在争夺生存空间的斗争中失利,但他们仍然顽强地作为一个整体而保持了部族的凝聚力,并在新的部族首领的带领下,不畏艰辛,不避艰险,经过长达数百年的辗转迁徙,经历了平原、沼泽、湖区、山地等各种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各种各样的自然和社会的对立力量顽强斗争,最后来到了以湖南武陵为起点的西南山区,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这种自强不息,不畏艰辛,面对恶劣的自然社会环境而从不屈服的奋斗精神,也是后来作为湖湘文化一个源头的楚文化所秉自强不息、坚韧不磨、不畏艰险精神风气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这种精神对湖湘文化自强不息、坚韧不磨精神风气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湖湘文化的这种精神风气“数千年古风未改”,从先秦到明清一直相沿不替,到近代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陈独秀曾对湖南人的这种精神风气有过一段充满激情的描述和赞叹:“湖南人底精神是什么?‘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湖南人的这种奋斗精神,却不是杨度说大话,确实可以拿历史作证明的。二百几十年前底王船山先生,是何等艰苦奋斗的学者!几十年前底曾国藩、罗泽南等一班人,是何等‘扎硬寨’、‘打死战’的书生!黄克强历尽艰难,带一旅湖南兵,在汉阳抵挡清军大队人马;蔡松坡带着病体领子弹不足的两千云南兵和十万袁军打死战,他们是何等坚毅不拔的军人!”
陈独秀所盛赞的王夫之、曾国藩、黄兴、蔡锷等人,是湖南人自强不息、坚韧不磨的奋斗精神的突出代表,其实这样的人和事在近代湖南不是几个,而是一数就是一大串的。如蔡锷、宋教仁、陈天华、宁调元等许多湖湘英杰,他们之所以能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中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与他们自强不息、坚韧不磨的奋斗精神是极有关系的。
这种自强不息、坚韧不磨的奋斗精神与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传统结合,使湖湘人物产生了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产生出“天下舍我其谁”的高度自信。在后来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湖湘大地又产生了一个庞大的人才群体,他们的刚劲作风和直率性格,他们自强不息、坚韧不磨的奋斗精神,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从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走来,成为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其“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人生格言,正是湖湘文化自强不息、坚韧不磨奋斗精神的绝好写照;至于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罗荣桓、任弼时等湖南英杰,也莫不如此。
本文资料来源于聂荣华、万里主编、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湖湘文化通论》
草根网文章标签(Tag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