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万经之首的易经更是“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智慧中之智慧”,也应是对河图洛书的理解应用。现在人们一提起易经,就想到八卦,似乎学了易经以后,便可知过去、知未来,天上的至少知一半,地下的会全知,更有“不读易不可为将相”。
《周礼》说,“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当前所说的易经,指的就是周易,从《周礼》可知,易经经历了从连山到周易三个阶段;连山易是神农时代的易,从艮卦开始,我们常听说就是神农尝百草,估计经常在山里跑,视角里最多的就是山,艮山;归藏易是黄帝时代的易,从坤卦开始,脚下是一大片一大片的黄土。周易是周及以后时代的易,从乾卦开始。
而周易也历经文王、周公、孔子三人而定本,文王周昌重译六十四卦,周公旦删改卦爻辞,孔子做《十翼》解读文王六十四卦,后人据此定本而从象、数、理三方面发展自成流派。
然后,易经却枯涩难懂,真正读懂的寥寥无几,古人都要求读懂四书后,才开始学易。易经为什么不易看懂呢?
首先是易经没有导读或者序言之类的,没有告诉读者作者演绎目的是什么,通过此书想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开篇就是卦,就是哪些条条杠杠,读者很难与读者站在同一个认知平台。
其次易经是看图说话,有自己的象、数、理解读体系,而这些规则、法则,自古以来,有关易经的书、或者讲授易经的老师,都没有讲清楚这个规矩,后来象数理各成流派,自顾自说,越来越自我,也越来越牵强。
最后由于时代的变迁,文字的意思、语境也发生了改变,特别是周易成书时期的时代资料太少,无法深入了解当时的真实状况,比如作者的一些行文习惯、逻辑习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