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篆的基本用笔与结体简述
篆书贵婉通流丽,其点画最为简单,只有“点、直、弧”三种笔法。小篆、钟鼎、石鼓文等讲求圆劲,点画上要达到停匀浑成的标准,所以必须纤秾一致,曲和直都要合度;笔的纵向运动,只有落驻而没有提和顿,书写是腕肘都是虚悬,进退回旋都是稳如止水,不能忽高忽低。
1.基本用笔
(1)点法。篆书的点自点中心落笔,揭笔外旋,转笔右回,像画螺旋一样,收笔时笔锋左转,弯行向上,收锋藏于点内。必须浑圆而没有棱角、平稳而不欹侧。点在字的任何位置,都是同样的形状,同样的用笔。
(2)直法。篆书的直法包括横竖。要求横平竖直,不能斜和曲,落笔时和点的写法相同,但转笔右回之时,改转笔为折笔,折笔后,过笔直行,到收笔时略驻,随即衄笔回锋,重点是坚持中锋行笔,首尾浑圆而藏锋不露,笔画中间和首尾粗细一致,不可忽粗忽细。同时直画斜行的,左下行与竖直下行相同,右下行于横直右行同。
(3)弧法。篆书的弧画运笔方法与直画相同,改直为曲,弧笔弯曲处,无论曲度大小,都要做到如曲束折钗,圆融有力。用锋宜直管中锋,且过且转,如车轮和车辙,不可顿笔侧锋,导致出现棱角;在转折处,更要做到用手指捻笔管。弧背向上向右者,捻笔管外旋;弧背向左向下者,捻笔管内旋。
-》上弧,如家,弧背向上,第一笔左下行,第二笔有下行,二笔落处应互相交搭,不可稍露痕迹。
-》下弧,如米,弧背向下,也分两笔写,先左后右,二笔交搭处,必须接合得天衣无缝。
-》左弧和右弧,弧背向左或向右,一笔写成,如上下弧得左笔、右笔,自上而下,收笔处如果和其他笔画相接,不需要衄笔回锋。
-》复弧,凡是一画数曲,一画由几个弧合成。拆分成上下弧、左右弧书写。
2.小篆的结体特点
小篆基本是左右对称结构,一核心是中轴定位,先定好一个字的中轴线,在中轴线写下第一笔,然后按左右对称的结构再写其他笔画。
(1)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2)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横画和竖画各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3)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4)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二、玉筯篆与铁线篆
小篆字形呈纵势,笔画粗细划一,匀圆齐整,排列齐整。用笔圆润而略粗的叫做“玉筯篆”,用笔较细而圆劲挺直的叫做“铁线篆”。
1.玉筯篆(或玉箸篆)。
玉筯篆是小篆书体之一,“筯”一作“箸”,即筷子。
小篆书体最常见者为“玉筯”,故“小篆”、“玉筯”二者常等而混用。“玉筯篆”笔画丰腴滋润,收笔蕴润含蓄,这是它的特点。由此后世又发展出“垂露”用笔法。《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引《临池诀》云:“垂露本篆脚,名玉筯,如古钗倚物也。《泰山刻石》是泰山地区现存最早的刻石,传为李斯所书,是存世秦代小篆的代表作之一,用笔浑厚遒劲,结体典雅端庄,为“玉筯篆”的典范之作。
“玉箸篆”,状如筷子,整齐划一,更重要的他是玉质的,玉给人的感觉是透亮的,温润的,有高贵的气质,是君子之所佩之物。古人论书常有“多骨丰筋”之谓,筋侧重于人内在的血脉气机的描述,而谓之玉筋则更能体现内在气质的高贵。“玉箸篆”、“玉筋篆”的称谓更能传达对篆书高格调、高气质的理解。
2.铁线篆
古代书论中没有“铁线篆”的字眼,言必称玉箸,看来“铁线篆”的称谓是近现代才有的,现代习惯于将笔画纤细匀称一致、结构工整的小篆称为“铁线篆”。
铁线篆是小篆的书体之一,因笔画刚劲如铁而纤细如线得名;关于“铁线”的名称,还有一种说法是取象于“铁线草”,这种草叶柄细长且黑,有光泽,像铁制一般,故得是名。
铁线篆由秦代小篆《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玉筯书风中脱出,用笔圆活,细硬似铁,划一首尾如线,虽然不如玉筯(箸)篆丰腴滋润,但其作为小篆法则是一样的。李阳冰《谦卦碑》即是其铁线篆的代表作品。
“铁线篆”传达的信息是比较简单的,状如铁丝,纤细匀称,像铁一样的线,铁给人感觉是冷峻的、有力量的,古时亦有“银钩铁画”之谓。但他只是铁,不能有文人所能付之的高贵气质。
3.玉箸篆和铁线篆的主要区别
主要区别在于笔画粗细和风格
(1)笔画粗细。玉箸篆的笔画两头肥瘦均匀,末不出锋,整体较粗;而铁线篆的笔画纤细如线,从头至尾粗细一致,显得更为纤细。
(2)风格特点。玉箸篆的笔画均匀圆润,左右对称,状如两根筷子,风格较为古朴;铁线篆则用笔圆活,线条细硬似铁,刚劲瘦硬,线条婉转流动,具有端凝、流美的视觉效果。
但是篆刻配篆则反之,铁线篆以“朱文(阳文)”为主,两面下刀,玉箸篆以“阴文”为主,略粗且略“迟涩”,冲刀为主,一气呵成。
三、王福庵(1880-1960)
现代著名书法篆刻家,西泠印社创办人之一。
浙江杭州人,原名寿祺,后更名王禔,字维季,号福庵,七十岁后称持默老人,斋名麋研斋,擅篆、隶、楷、行书,精研文字学,兼工篆刻。
(1)篆书
所著篆书《说文部首》《说文作篆通假》历来就是学篆者最佳的范本之一,标准的小篆字体,继承了李斯秦篆的玉箸风格,又受到清朝中期邓石如、吴让之的影响,对用笔有所发展,在玉箸线条匀圆光洁的基础上、略加提按顿挫,因而更富于笔意,笔画于匀整中寓变化之美,其线体工整,疏密相生,俊逸生动。
(2)隶书
则多以汉碑为宗,在“非究于篆无由得隶”的指导思想下,灵活地将篆隶相结合,形成古朴静雅的个人面貌。
(3)篆刻
以秦汉为取法、以浙派为根基,甚至书法的运笔都受到浙派切刀之法的影响;然其虽然学浙,却力矫浙派后期程式化的刀法和字法,将之提炼为一种含蓄稳练又自然生动的“小碎刀”,所作刀法精妙,布局妥帖,气息娴雅流美又富金石气,在浙派早已式微的年代里,王福庵以一己之力令浙派篆刻又重新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