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邓石如(1743年—1805年)
初名琰,字石如,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金石学家,篆刻『邓派』的创始人;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
邓石如是清代碑学书家的杰出代表,精通四体书。他的书法艺术成就受到世人极高的评价,被誉为“四体皆精,国朝第一”。邓石如的书法以篆隶最为出色,特别是小篆方面,独具匠心,突破传统束缚,为清代篆书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邓石如的篆书独具一格,他在李斯、李阳冰的基础上,将隶书笔法融入其中,大胆使用长锋软毫,丰富了对篆书的运用。他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达到了化境,对篆书的发展作出了不朽贡献,突破了千年来玉箸篆的藩篱,现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存世。
在隶书方面,其隶书师法汉碑,然结体结体紧密,变其扁方为长方,笔画改其飘逸为凝重,章法异其严整,貌丰骨劲,大气磅礴,使清代隶书风格独具意象。
邓石如的楷书并未从唐楷入手,而是直接取法魏碑,多用方笔,笔法斩钉截铁,结字紧密,富有踔厉风发之势、力拔千钧之态。他的楷书古朴浑朴,与时俗馆阁体截然不同,展现了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行草书方面,邓石如主要吸收了晋、唐草法,笔法凝重迟涩而飘逸、善用飞白,得老辣苍劲、烟雨苍茫之势。他的大字草书气象开阔,意境苍茫。
总体而言,邓石如在四体书法中,以篆书成就最为突出,楷书、行书、草书次之。
此外,邓石如还是一位杰出的篆刻家,开创了皖派中的邓派。他运用小篆入印,强调笔意,风格雄浑古朴、刚健婀娜,书法与篆刻相辅相成。邓石如的印章特色为“疏处可以跑马,密处不使透风”,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邓石如书法特点
1.篆书参入隶意
邓石如篆书特色之一是注入隶书写法、笔意,这大致体现在三点:一是某些笔画、如长横本身就内含隶笔形象;二是行笔中的某些环节、部位以隶法过渡或替代篆法;三是写篆过程以中锋为主,但不乏侧锋行笔,与隶书行笔比较近似。
2.用笔以“正”为体、以“侧”为用
这里所谓“正”与“侧”既指用笔、也指不同笔法写出的笔墨情调。就总的用笔及体势而言,篆取“正”,隶取“侧”,从小篆书法发展看,秦小篆以下,经唐李阳冰直至清初王澍等人的篆书系统,小篆用笔与体势之“正”竟无以复加,铁线篆令秦篆书写近于工艺式的描画,墨守中锋用笔。
3.小篆书写性与艺术性的发掘
由于写篆技术的改变,邓石如篆书就大不同于先前的“二李”(李斯、李阳冰)式的篆法,也有异于唐宋到清代前期那种单调的铁线、玉箸篆法。晚明清初小篆,其主要特点是笔法单一,线型板滞,缺乏活力和笔情墨性。邓石如将“书写性”引入篆书创作,注入隶书等用笔技巧,让早已程式化、呆板的小篆“活”起来、生动起来,从而在萦纡盘绕中抒情写意,创作主体的地位在篆书里跃然而出。
4.篆书写工具及尺幅形制的拓展
邓石如将长锋羊毫的使用提升至一个新境界。以长锋柔毫写篆书,在当时而言是惊人之举,邓石如知难而上,以长锋柔毫写出锥画沙、印印泥般力度十足的笔触,且显出古朴雄浑的气象,完白之后羊毫作书更为时兴。晚清屠寄评邓完白柔毫书篆:“及完白山人起,始上窥斯翁笔妙。所用长颖,不加剪截,书成自然瘦硬。盖五指齐力,笔锋自正,毫端着纸,如锥画沙。”包世臣描述了邓石如的执笔:“山人作书,皆悬腕双钩,管随指转。”这种转指驾驭长锋羊毫的技术为邓之后的包世臣、张裕钊、何绍基等众多书家继承,成为碑派重要书写技术。
邓石如大尺幅篆书作品较多,这既增大了篆书创作的艺术发挥空间,又大大强化了篆书的观赏功能,如《上栋下宇篆书轴》《庾信四赞篆书屏》《岭回山幽集三公山八言联》《赠肯园四体书册》。
5.古”与“俗”的统一
邓石如隶书取法广博,如《华山》《衡方》《夏承》《白石神君》《史晨》《校官》《孔羡》《张迁》《受禅》《大飨》等碑,此外也不放过汉残碑断碣。值得注意的是,邓隶也取法三国碑隶,这对其艺术风格有不同寻常的影响。方朔称邓氏隶书“由东京而趋邺下”“隶则纯乎魏之范式碑”。杜镜吾《论邓石如》中说“邓石如的隶书是结胎于汉,而取力于魏的,如《黄初四石》《庐江太守范式碑》等是他得力所在。”胡炬《分析邓隶的特点和学邓隶的体会》一文认为邓完白隶书汲取秦篆、汉隶、魏分以及两晋、南北朝、隋唐隶书,是广博融合的结果,例如他的横画起势用魏隶方笔,收尾用篆法断笔或以汉隶挑法等。邓石如的取法使其隶书有了“古”与“俗”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