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曹全碑》| 飘逸秀丽、妩媚多姿
隶书:由篆入隶,破圆为方
一、隶书源起
汉字从“篆体”改变为“隶体”,是书法史上的大事。篆书虽然已经形成了方形的字体结构,但线条还是以圆形曲线为主。
隶书却“破圆为方”,把一个曲线构成的圆断开,形成与今天汉字“日”用水平与垂直构成的方形写法(以前都是一个“⭕”或者“⭕”里加个“·”“-”之类);“笔画由圆转变为方折,结构删繁就简“。
隶书的破圆为方,确立了汉字一水垂直线条为基本元素的方形结构,这一次文字的定型经过两千多年,由隶入楷,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太大的改换。
隶书萌芽于古,趋用于秦,定型并大盛于两汉之际,隶书的形成过去多定在汉代,汉代是隶书完成而且成熟发展的时代。
传说秦始皇时下邽人程邈狱中作隶书,故蔡邕《圣皇篇》以为“程邈删古立隶文”。
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说,“秦烧书灭经,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晋卫恒《四体书势》说,“隶书者,篆之捷也”。
但从目前最新的考古资料“青川木牍”来看,开创隶书新书风的时代提前到了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湖北睡虎地秦简用隶书记录了秦始皇时代的政府律令,也就是说明秦时,正书篆书和日常隶书并用。
二、隶书分类
隶书又称佐隶、隶字、隶文、佐书、今文、史书等;
往后又有秦隶、汉隶、古隶、八分、飞白、散隶之分。
三、汉隶及特点
1.汉隶
汉代是隶书的黄金时代,东汉更是隶书的鼎盛时期,但魏晋后始被楷书所替代,仅用于书法。
(1)广义上的汉隶是西汉、东汉两汉隶书的统称;
(2)狭义上的汉隶专指东汉隶书成熟期的带有明显波磔的隶书,与秦、西汉隶书初期的风格不同。
2.主要特点
西汉时隶书逐渐摆脱了篆书的笔意,变得更加整齐、端正,出现了波磔,字形完全趋于扁平。
东汉时隶书写字技巧完成成熟了,提按顿挫、蚕头雁尾、俯仰之变、波磔之美,极大增强了隶书的艺术魅力,特别是篆书中圆转的笔画,在隶书中分成了横、折两笔,为了便捷,书法的方法也发生了变化。
总体来说,隶书的主要的特点是大气、厚重、生动、而且不乏精致。鲁迅说“沉雄博大”,清杨守敬说“昔人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之气字不可及,此种是也”
汉隶名碑甚多,风格各异。
古朴方整、丰茂厚重:《张迁碑》
遒劲凝练、斩截爽利:《礼器碑》
飘逸秀丽、妩媚多姿:《曹全碑》
中正平和、精工严密:《史晨碑》
华美堂皇、端庄典雅:《乙瑛碑》《孔宙碑》
雄放豪迈:《石门颂碑》
四、隶书的笔画、结构与写法
隶书口诀“本出篆书,波磔新奇。蚕头雁尾,雁不双飞。掠画逆行,折角另提。也可暗过,方行篆意。因字立行,气韵生辉。”
1.笔画
隶书只有三种基本笔画:平画、弯钩画和波磔画,其他点、撇、捺等笔画都有这三种笔画伸缩变化而成。
(1)平画。写平画时,要藏锋露笔,然后运用右行,中锋行笔,即笔锋在点画的中心线上运行,收锋时回锋提起。
(2)弯钩画。起笔藏锋,行笔中锋,转折时中锋逆行,收笔时要回锋护尾,要写得浑厚圆润。
(3)撇画。写法与弯钩画相同,只是根据字的需要,形态略有变化而已。
(4)波磔画。这里隶书最具特征的笔画,俗称“蚕头雁尾”,有一波三折之势,展现了汉代文化那种博大飞动的气势,隶书的横画、捺画都这样写。
(5)捺画。有些隶书的捺,书写时在出锋处有向上弯的意态,实际上都是顺势提笔直出,有飞动之意即可,不可故意翘起尾巴,否则回显得造作俗气。
隶书的笔画结体最重要原则就是“雁不双飞”,就是一个字只能有一个波磔笔画、一个雁尾,不能有两个波磔画。
(6)折画。隶书的折画要分两笔来写,这是隶书和篆书在转折处写法的根本区别。
转折的写法一是提笔换锋,迅速地另写第二笔,如“守”字上面地宝盖的折就是分两笔写,分两笔写要笔断气不断,第二笔起笔要有迅疾之势,即藏锋下行。
写法二是内折法。笔锋逆时针方向旋转而下,如甲字的折
写法三是外折法。笔锋顺时针方向而下。如司字的折。
(7)竖画。隶书的竖和平画写法一样,只不过方向变成了下垂直而已。需要注意的是隶书的竖收尾不可以顿笔,收笔时要自然回锋
(8)点画。点画要根据位置、方向各异,用笔也不同,总体说来,用笔收紧,写得精劲。
2.结构
隶书的结构是在线条横向走势的基础上,以扁方取横势为基本特征。
包括因字立行,偏旁独立,避让与呼应,笔断意连、气势一贯,疏密对比、俯仰变化。
五、《曹全碑》
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刻,隶书,明万历初年出土。
清孙承泽评“字法道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之至宝也”
此碑书法风格属秀丽一格,平和简静,内清刚而外俊美。
有人说它如少女簪花,文雅可爱;
有人说它如雅人高士,风流自赏;
其笔画圆润而精气内涵含,从容潇洒如行云流水,风神颇为俊逸。
其结构匀整,秀美多姿,间有狭长之笔,变动灵活,饶有篆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