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 · 王澎 | 凝重醇古
一、清代帖学、碑学
“碑帖之争”是在清朝以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为主要发起人,以歌颂推崇“碑学”贬低“帖学”为主要内容的一场书坛运动。
1.帖学(主要乾隆之前)
帖学实际上在碑学出现时才有的正式叫法,古人临帖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所以帖学派是为应对碑学派挑战而被动形成的一种流派。
它是指魏晋以来,以法帖为学习研究对象,以崇尚钟繇、王羲之为正宗的书派,则称之为帖学。
自北宋刻帖之风兴起后(如《淳化阁帖》),对帖学盛行起了很大作用。
后世把唐代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李邕、孙过庭、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元代赵孟等,明代的宋克、解缙、文征明、祝枝山、邢同、王宠、董其昌、张瑞图、傅山、王铎等,清代的张照、梁同书、刘墉、王文治、翁方纲、翁同龢等及至现代的沈尹默等均视为帖学名家。
2.碑学(乾隆以后)
碑学是在清代出现的新兴书法艺术流派。
它不仅是狭义地被指为对魏碑的学习研究,而应是广泛地指清代书坛对唐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钟鼎文、大小篆、秦权、汉碑、瓦当、封泥、简牍、石幢、古玺、秦汉印、六朝墓志、造像等文字进行学习研究而形成的书派。
早期的碑学是宗汉碑,到了清代中叶,阮元公开疾呼倡导碑学,并著有《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随后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继起响应,亦著有《艺舟双楫》、《广艺舟双楫》,为碑学进行了大肆鼓吹。同时,又一味地鄙视帖学,诋毁指责帖学一度到了极尽其词程度。这就是当时清代兴起的碑学派。
后来人们把研究考订碑刻的源流、时代、体制、拓本真伪、文字内容等的学科也称为碑学。如叶昌炽的《语石》,方若的《校碑随笔》,王壮弘的《增补校碑随笔》等都是碑学名著。
二、馆阁体
又称”千禄书“”院体“,与明代的台阁体易名而同质。
狭义讲,专指用于抄书或者殿试的小楷书册,追求”乌、方、光“,端正齐整。
广义讲,则不限于小楷,举凡缺少个性,平、板、圆、匀的行楷书体,均可归于馆阁体之属,如康熙、乾隆、铁保、沈荃、张照等的书法。此外,姜宸英等的书法中也可窥见馆阁体的风貌。
清代康有为评其特点云:“虽导源于古人,实别开体制。……其配制均停,调和安协,修短和度,轻重中衡。分行布白,纵横合乎阡陌之径;引笔著墨,浓淡合乎珠玉之彩。”
三、王澍(1668~1739)
一说卒于1743年,江苏常州人,清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鉴藏家。
康熙时以善书,特命充五经篆文馆总裁官,《清史稿》卷五百三有传。
字若霖或作若林、篛林,号虚舟、竹云等。
工书,善刻印,尤以书名。
书法造诣极深,师法欧阳询、褚遂良 ,尤其擅长篆书,笔法劲健、浑厚有力,有卓越的突破和贡献的。凝重醇古的艺术个性,被世人所称道。晚年左目失明,精于鉴定古碑刻。
清代书法家翁方纲所说:“篆书得古法,行书次之,正书又次之”。
吴修《昭代尺牍小传》曰:“书入率更之室,篆书出李斯,为一代作手。晚岁眇左目,鉴定古碑刻最精,金坛良常山馆最擅名。”
著有《淳化阁帖考正》、《古今法帖考》、《虚舟题跋》等,汇编《积书岩帖》60余册;传世书迹较多。
1.楷书
王澍的楷书,广为人所知。对唐朝欧阳询、褚遂良两家的书法用功最深,王澍个人尤其偏爱褚遂良的书法,学习褚的书法很有自己的一套,认为“学褚须知其沉劲”,他临摹的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笔力瘦劲,如百岁枯藤,却不乏空明飞动,和原作相比,几乎以假乱真
2.篆书
王澍是清代以篆书闻名的第一位书家,还是开一代篆书先河的清代书法大师!他临摹了很多古代名拓,其篆书风格自李斯、李阳冰出,而又不拘泥于古人成法。
王澍在篆书方面,是有卓越的突破和贡献的,并对其之后的篆书名家具有深远的影响。
王澍的篆书古雅俊逸、博采众长。篆书结字端庄匀称,法度严谨,古雅至极!他那凝重醇古的艺术个性,被世人所称道。对于篆书的审美,他在《竹云题跋》里关于篆书创作的要求,堪称经典:
篆须圆中规,方中矩,直中绳。篆书用笔须如绵裹铁,行笔须如蚕吐丝。篆书有三要:一曰圆,二曰瘦,三曰参差。圆乃劲,瘦乃腴,参差乃整齐。三者失其一,奴书耳。
冯亦吾在《书法探求》中这样称赞王澍:“善篆书,参和古今,不染旧习”。“
清四家”之一的翁方纲评价王澎的书法:”篆书得古法,行书次之,正书又次之”。
吴修《昭代尺牍小传》曰:“书入率更之室,篆书出李斯,为一代作手。晚岁眇左目,鉴定古碑刻最精,金坛良常山馆最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