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 | 修德是立业之本
修德立业,共建为善不伤的世界
老子心中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在桃花源般的世界里,老百姓过着纯朴生活,”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没有争斗,也没有什么欲望,甚至”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安于现状。
孔子心中的理想社会是”天下大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矜寡孤疾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人。是以奸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不作,故外户不闭。谓之大同。”也就是这样的社会不设防,心灵上也能得到安宁和满足。就如《乐记》中记载:“乐至则无怨,礼至则无争。”礼乐相和之至,就是孔子心目中的大同社会。
不管是老子的桃花源、还是孔子的大同社区,都处于一种和谐的境界,都是一个为善无伤的世界,这种和谐是由内而外的,是人与外在的统一,是建构在人的心理情感之上的。不仅仅是与社会关系,还有与自然界,都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这种和谐追求的是在个体的完善下走向社会的大同。
所以,从终极观点来看,不管老子还是孔子,都是在讨论“人,应该如何生活?”
老子意识到人类最理想的状态是生活在“桃花源”里,小国寡民,安居乐业,诗意般栖居。同时科技进步虽然给人类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也释放了人们的欲望,带来了文明冲突、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战争饥荒,“桃花源”再也回不去了,就如曾老师所说的《透过灵魂看人生》中所说的“香格里拉”也在不断迁移变化,停留在原地,就可能被黑暗森林吞噬,继续往前走可能又是一条不归路?人类怎么才能逃出生天?
极少数的圣人,替人类找到了一条救赎之路,就是“修德”。
一类圣人认为,人类的现实生活已经无法回到“桃花源”,但可以让精神和灵魂回归,如老子、释迦牟尼或者还有耶稣等,他们都指向了这条道路,就算现实生活中,我们彼此相杀,彼此不死不休,但是在精神上我们还是同路人、可以相亲相爱。所以很多人在寺庙、教堂里是纯粹的虔诚,出了门该干嘛就干嘛去了,五毒俱全比比皆是。
一类圣人借助科技技术维护世界秩序,当世界警察,比如墨子,强调“兼爱、非攻”,然后他们低估了人的欲望,最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还有一类圣人,比如孔子,建制度建体系,改造世界,推动世界进化到大同社会。结合现实社会解读天道,出版《春秋》《论语》《礼记》《乐记》《大学》《中庸》等典籍,引道人们修德、反求诸己,通过礼乐,逐步规范自己行为,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类欲望,最大达道大同地和谐的境界,为善而无伤。
后来王阳明进一步提出了“致良知”,也就是不管做什么,都要凭良心,在心灵上要能安心,我们要给自己的心安放一个位置,那就是追求至善,一生要去除私欲,一路披荆斩棘,最终目的就是要找到心之本体,至善,也就是孔子的“仁”,老子的“上善”。